给资金、政策、核心地段还要上马扶一程 天津这个科创园只为“千金买马骨”!
中国网财经6月27日讯(记者张世福 张启安) 天津科教资源丰富,籍此产生出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根据2022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数据显示,在北方各省区市中,天津是仅次于北京、陕西、山东的第四大技术输出省级单位。若进一步以城市为单位,天津则是仅次于北京、西安的北方第三大技术输出城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述情况反映出天津拥有科技资源初步量化的强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展现出科技成果需要进一步本地孵化、转化的现实新任务:天津如何将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进一步相融合?又如何将优势科教资源变成天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两个问题紧密衔接,科技与产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科技与产业的集大成者又是经济发展的动能要素。
面对新任务亟待新思路。
2023年5月,以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战略目标的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下称天开园)正式开园。自今年6月以来,中国网财经记者多次赴天津天开园进行调查采访,对园区内入驻企业和园区管委会进行了系列访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天开园更像是一个以“硬科技”为主,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孵化、转化的科创聚集地。
从规划到政策再到园区服务,天开园为园内科创企业提供了资金、政策、承载空间等一系列有效支持,同时这座园区整体上还呈现出一种“千金买马骨”的思路。天开园“千金买马骨”的思路,既体现了求贤若渴之真诚,又有敢破敢立、先行先试的勇气。千金买马骨亦称千金市马骨,语出“战国策·燕策一”,大致意思是为求得千里马,就算用千金买到千里马的骨头也值得,以此明示求才之心、以昭敢破敢立的决心。
天开园的思路并非仅限于“千金买马”,面对大量年轻的“硬科技”科创家们,这个园区更加注重“千金”支持与高效服务并行,更以诚意与呵护展现“温度”。
尽管开园时间并不久,但天开园内已集聚了一批先发优势明显的初创型科创企业,他们广泛分布于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程等一系列“硬科技”行业。
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有不少园内初创企业已进入到成果转化的项目落地阶段,年内有望实现一定规模量产。
一、跨三个区最优空间 “千里马”得以纵横
从天开园的规划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政府善作为的案例,正如天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所说,“这并非是一个自然长出来的园区”。从诞生到初创再到目前的快速成长期,天开园本身亦是一个从城市更新再到产业初步焕新的典型案例。
目前一二线城市中心地段规划出大体量科创园区已非易事,无论土地资源抑或办公承载空间早已开发殆尽。实际上天津也不例外,不过天津走的是盘活、整合城市空置资源的路子。
天开园核心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南开区,毗邻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知名高校,地缘优势极其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天开园核心区所在的8栋办公楼在被国资整合之前却已荒芜近多年。有附近居民告诉记者,此地以前叫“科技广场”,是一家民企开发的商业公寓项目,因为资金链断裂烂尾近十年,直到去年才被政府出手盘活改为天开园。
上述管委会人士认为,政府出手整合盘活空置资源是天开园诞生的关键第一步。天开园的布局呈现“一核两翼多点”的规划特点,研究区域经济的观察者大成认为,天开园的布局体现了产业接续与城市空置资源整合的双重思路。
“这种先破后立再市场配置的模式接上了资源短板、打通了机制梗阻,更让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的效率大大提高。以使用整合后的优势空间来换科创发展时间,操作布局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和国内很多高新园区不同,天开园内的企业特征非常明显,一是多数为“硬科技”企业,也就是多数企业具有优势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更多为初创型企业。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类企业多,其中已有不少完成了科研成果的初步转化。
去年4月,天津市政府发布的《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下称方案)显示,天开园一核两翼布局即以天津市市中心环天南医大(编者注:天南医大分别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以天津市环城区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津南区海河教育园区片区为东翼拓展区。
天开园核心区与两翼拓展区在功能上形成了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的“两翼”。上述接受采访的区域经济观察者认为,早期硬科技初创企业多是孵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甚至企业团队成员就是大学老师或课题组博士,所以企业选址临近高校院所可以方便嫁接科研优势。不过到了成果转化阶段,硬科技初创企业一般都需要工业用地或厂房,“这类企业不光掌握核心技术甚至生产流程、工艺都是独家研发,所以建厂上产线也是一种必然选择”。
从园区的规划上来看,天津拿出了最核心的空间资源,颇有“千金买马骨”的意味。天开园核心区位于天津南开区,共三期,规划面积7.1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天大、南大、医大三所高校以及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工程中心、5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46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核心区规划面积有多大?记者大致算了一下,约占天津市中心六区总面积的4%左右,均属锦如繁花好地段。
天开园两翼拓展区分别位于环城的津南区、西青区。两个区位置紧邻天津市中心,又有远超出天津中心六城区的承载空间。两翼拓展区主要提供厂房、办公楼宇和土地承载来自核心区的转化落地项目,近中期规划可用土地面积接近10平方公里,近期还有数万平米厂房作为可用载体。
一核两翼的布局让天开园成为横跨天津市南开、津南、西青三个区的大型科创园区。在城市整体发展层面,这种跨行政区划的科创园区无疑带动了天津各类资源的流动效率,科创成果与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融合,由此城市整体发展内涵必然得以淬炼晋升。
如果把规划布局看作是天开园发展的必备硬件,那么科学施策、先行先试便是这个科创园区的“政策软实力”。
二、“千金”支持又不止于“千金”
天津大学博士、天开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斌对记者说,45条能够将激励政策落地,对企业来说是制度化的支持。
他所说的45条指的是天津市于今年5月公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措施涵盖了非常具体的45条支持政策,记者梳理发现45条措施中涉及到“真金白银”的涉企政策就有30条之多。
多位研究区域经济的学者甚至对记者表示,(措施)“含金量”很高,类似的政策近几年确实很少见。接受采访的区域经济观察者大成告诉记者,国内不少园区在招引阶段可能更多依靠招商代理机构和企业一家家地谈,适用范围内的支持政策较少成文公开,天开园的政策措施透明而且有力。他认为,通过这些政策可以看出天开园乃至天津的求才之心和留才之情。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天开园刚开园时,一位高校科研人员创立的成果孵化公司同期开业,当天有领导到访公司,不仅对其团队鼓励有加,还对公司的营销口号提供了不少建议。
记者梳理发现,措施中涉企、涉创业者的政策基本涵盖了一家科创企业成立前后的两个时期,覆盖了企业成长周期从种子期到发展期的全过程。
在成果转化期间:支持在津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研成果的转化比例奖励,支持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中的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
在科创企业从种子期到高成长期内:符合条件企业可以获得最高50到1000万元的投资,甚至天开园还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直接安排了总额最高1000万元/年的创业奖励。同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租金补贴、租赁补贴、贷款贴息,对企业开展的中小试平台、科技成果概念验证、引进技术成交等方面给予补贴。上述这些科技活动的补贴单项最高可达到1000万元。
需要注意的是,补贴政策所针对者均以天开园内的中小型科创企业为主,涵盖范围偏向技术端和运营侧,侧重于企业的初期和成长期阶段。45条措施给出的每一笔补贴/奖励,都带有雪中送炭、上马再扶一程的意味。
实际上,天开园的政策措施经历过两版迭代。
早在去年4月,天津就已发布第一版“34条”措施,天开园管委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45条是对34条的进一步迭代升级,属于适应新需求的更新加强版。
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在此次45条措施中增加了一条中试、小试的激励机制,“鼓励在天开园建设小试、中试平台,根据建设进度进行‘里程碑’考核,最高按照实际投入资金的20%给予补贴支持,最高分别补贴300万元、1000万元。”有上市公司核心产线负责人告诉记者,一般而言,一个项目在实验室试验论证后,才会着手下一步的小试、中试试验。小试和中试根据阶段不同规模亦不同,但都是在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相比于实验室需要更多的设备与更大承载空间。
早年国外一所顶级大学商学院曾做过一次统计,自第三次科技浪潮开始,在科创家们得以“长大”的诸多外部因素中,友善且优厚的外部政策支持将极大激发科创家的创造力。
天开园管委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支持天开园开展中小试平台的考虑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需要不断试验试错,“100次试验中可能只有一次才能成功,所以必须为科学规律搭台”,二是随着近一年来入驻科创企业数量增多,园区希望能够满足园内企业的共性中、小试需求。
记者发现,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但天开园的“科创家们”已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创造力价值。
三、天开园里的博士们
天开园为何名字中要有天、开两字?
天开园的天、开两字有天工开物的意思,从名字中就能发现这是一个硬科技特征明显的园区,当然坊间附会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便是取自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天、开两字。尽管这层说法带有附会之意,但天开园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周边的高校院所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关系。
以天大和南开大学为例,两所大学是天津唯二985大学且与天开园地缘相邻,目前两所大学不少科研成果落地于天开园进行转化。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个园区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多来自于两所大学,“博士含量”极高。
一个博士创业不罕见,一群博士扎堆在一个园区创业却相对少见,这也是天开园的特点:钻研硬科技的高学历创业家汇聚集群,带着成果来孵化的科创企业初具形态。
记者采访了多位天开园的创业博士,他们所从事领域多与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很多人第一次创业。采访中能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学者气息,但令记者意外的是,他们对所涉及产业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对企业自身阶段的认知亦是非常清醒。
博士们并非不创业,他们需要的是政策与平台。
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永续新材)董事长刘朝辉是天津大学的化学工程博士,他们目前的核心产品是全球首个上市的生物基纳米纤维素,该产品脱胎于天津大学的科研成果。永续新材与天开园同龄,在天开园创业一年多的刘朝辉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纳米纤维素来源于竹子,简单理解就是,去掉竹子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只剩下纤维素,几与膳食纤维等同。
为蔬菜水果保鲜是永续新材纳米纤维素的应用场景之一。他表示,永续新材的食品级纳米纤维素保鲜剂的特点非常明显,一是相比于化学类的保鲜剂生产成本更低,他们生产的纳米纤维素在达产后成本更低;二是蔬果保鲜期更长,而且比化学类保鲜剂更安全;三是可以为不同种类蔬果研发特定纳米纤维素保鲜全案。
刘朝辉以经过摘洗整理过的净菜为例介绍,“通常的净菜货架期只有一两天时间,但是使用我们竹子纳米纤维素保鲜剂后,可以为净菜延长三到五天的保鲜期、货架期。”
他在现场给记者看了一个简单的对照试验。两袋从冰箱里拿出来的人参,被喷洒了纳米纤维素的人参外观色泽没有太大变化,没有喷洒的人参外观呈现变黄发黑现象。
同样是来自天津大学的另一位在天开园创业的博士创业者顾斌则聚焦脑机接口,他是天开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开燧世)的总经理,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硕博就读天大,师从天大教授明东。区域经济观察者大成告诉记者,在脑机接口研究领域,天津大学明东教授所带领的神经工程团队先发优势非常明显。
目前天开燧世拿到了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这表明天开燧世进入产业化阶段已经越来越近,顾斌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是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包,“前期以小规模生产为主”。
脑机接口无论中外都是热门赛道,近一段时间各种题材更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孵化于天大神经功能团队的天开燧世更是各路风投眼中的香饽饽。顾斌对于目前的行业现状和技术路线非常了解,他坦言,希望在初始阶段能有一些跟他们一起走下去的“耐心资本”。
无论是永续新材还是天开燧世,硬科技的特征非常明显,核心产品均是来自于高校院所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而一旦进入到孵化、转化阶段,产业成型速度又极快,需要研发与项目落地的快速衔接,这也与今年天津更新版45条措施的前瞻思路精准匹配。措施需要落地,落地则需要更好的高效服务。
记者在与天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交流时发现,天开园管委会带有明显的初创企业孵化器思路与孵化器平台特征,“新手村”的服务者们业务专业性很强,他们以服务来链接资源与园区企业,专注聚焦业务与创业者。
四、“创业新手村”的服务者们
天开园与其他科技园区确有不同,园内入驻企业基本以初创科创企业为主,并没有招引大型企业。在去年半年时间里,天开园管委会还为科创企业们拿出了2.36亿元的政策支持资金。
目前国内多数科技园区招引企业的习惯思路是“招大引强”,这背后意味着园区亩产高、税收高。天开园显然没有遵循这种习惯思路。
天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我们的思路类似于“千金买马骨”,天开园的思路也与其“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战略定位相符。他们认为,初创型科创企业起步在天开园,随着企业未来不断发展壮大,根也就留在了天开园。区域经济观察者大成曾研究过不少产业园区,他比较赞同天开园的这种打法。他认为,各地不少园区在招引阶段一般会招引大中型企业的业务子公司或者各种分部,多数不具备独立创新职能和顶层决策能力,一旦遇到行业下行周期,这些园区招进来的子公司或分部就会成为企业“裁并撤”的重灾区,也就是企业的根不在那里。
不过从外界观察者的角度来看,天开园内的企业大多数既是硬科技企业亦是初创企业,处于早期阶段的初创企业确实需要平台的支持,此亦是孵化器类平台的意义所在。对于园区管委会而言,如何为“创业新手村”提供服务又恪守市场化法则便成为一种管理艺术。
链接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是目前天开园服务者们的主要任务,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好服务”。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链接资源至关重要。在创业早期阶段,很多硬科技企业尚没有清晰明确的市场开发策略,对下游客户的熟悉程度也并不深入。上述共性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几乎所有“独角兽”企业的早期阶段。
记者在天开园采访时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从开园至今,天开园举办并邀请企业参与包括项目路演、成果对接、专题讲座等各类精准活动,其中项目路演31场、成果对接94场,赛事活动71场,政策宣介35场,专题讲座176场,其他活动258场。仅以项目路演和成果对接活动来看,相当于每月举办近10个专场。这些活动极大拉动了创业者与投资者、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精准关系。
记者曾观察过园区举办的几场活动,会场座位都被创业者占满,后来者基本都要站着听完。天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举办如此之多的活动,主要还是满足园区内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创业者们所需,“瞄准创业者在初级阶段的特点,提供精准的链接服务”。
为了能够持续链接到足够精准的外部资源,天开园管委会人士坦言,“我们基本要一周七天连轴转”。在6月中旬的一次科研人员参观园区的活动上,一位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他们(指天开园的服务者)其实也是来创业的”。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天开园的服务者要如何界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划分非常明确,那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园区提供好服务”。
好服务体现在用心。进入市场厮杀,硬科技企业最大价值资产莫过于知识产权,永续新材董事长刘朝辉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硬科技企业拥有大量的专利授权,但是如何保证不被侵犯知识产权成为他们的一个“心头病”。对此他们听取了天开园的建议,成为园内首批享受到知识产权保险服务的企业,“如果有人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我们可以索赔。”
“好服务”还体现在高效率。刘朝辉给又记者又举了一个例子,永续新材是天开园内第一个取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初创企业,“从在天开园行政服务中心申请发明到授权发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正常的预审期要一两年时间”。
好服务还体现在对人服务“有温度”。每天早上8点开始,如潮水般的年轻人从地铁站不断涌出,直奔天开园里的各个公司上班。6月中旬连续两个工作日的中午,记者去体验了下天开园的用餐高峰。时近中午,成群年轻人结伴在园区内各个底商餐馆用餐。记者观察了园区里一个中餐连锁店的就餐情况,在午餐高峰一小多时里,该快餐店整体翻台次数能达到三、四次之多。年轻人多是天开园的特点之一,年轻创业者集群亦是一个科创园区创业活力的直接体现。
中国的Z世代年轻人从出生起便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不轻易被外界左右,更敢于追求所热爱的目标。随着95后、00后渐职场主力,如何服务好、并且吸引来这些Z世代人群成为每个高新园区服务者都要面临的“考题”。
天开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引来并且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是要服务要有温度。他们将组织园区和南开区各单位年轻人之间的联谊活动,考虑到有些年轻人刚刚步出校门,他们将组织、有针对性的外部参观活动,以丰富年轻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眼界。甚至天开园还联系当地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如何解决园区企业中青年人父母养老的问题。
天开园园区内的多数初创科创企业年龄都不到“两岁”,基本与天开园同龄,目前的“千里马们”正在起步爬坡,他们肩负着技术成果孵化、转化重任,更承担着硬科技、新模式落地应用的期望。
(责任编辑:杨威)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