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license-in是建立价值的方式之一,未来考虑做首创药物
每经记者 张潇尹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成立不到三年上市,背靠康桥资本、建峖实业投资、RA资本、高瓴资本等“豪华基石团”,云顶新耀-B(01952,HK)自10月上市以来受到了颇多关注。
市场对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公司license-in模式及资本孵化: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引入八款产品,license-in是一门好生意吗?从me-too、me-better到best-in-class,再到first-in-class,是通过in-licensing还是自主研发,中国创新药企的下一个出口在哪里?
围绕上述话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近日专访了云顶新耀总裁兼首席财务官何颖。何颖表示:“我们一定会去做first-in-class模式,因为我认为me-too和me-better模式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和国际舞台上不会有很好的潜力,无论是me-too还是me-better,都缺乏创新的唯一性,做me-too等缺乏独创的产品,市场风险就更高。”
政策改革推动行业创新
NBD:您在加入康桥资本和云顶新耀之前,有十多年的医药投资经验,从行业投资进入到公司的具体经营层面,这种角色转变会给您的工作心态和行业感知带来何种变化?
何颖:我在2018年6月加入康桥资本和云顶新耀,当时云顶新耀刚成立7个月,我选择云顶新耀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中国创新生物技术行业正处于大幅增长的起点,云顶新耀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拥有一个能干的团队和雄厚的资本支持来支撑这一增长;二是在担任并购银行家18年之后,我一直在寻求向更具企业家创业方向的转变,全心投入致力于打造一个实体企业;三是认为我过去做的兼并收购经验以及积累的在全球医药公司的网络资源,能够帮助云顶新耀的业务发展。
NBD:即便是在当前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潮”的背景下,云顶新耀从成立到上市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这在目前上市公司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比较少见。按照您刚才的说法,您加入云顶新耀时,公司的上市时间表尚未设立?
何颖:公司肯定会有上市的愿景,但我加入时公司刚成立7个月,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上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因为上市是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条件的,我加入时更多考虑如何与团队一同创业,如何把一家刚成立7个月的公司做成一家具备IPO条件的公司。就像你说的,的确没有几家医药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只用了三年时间,但对我们来说,上市只是因为各方面的机会都到了。
我们知道六七年前,国内医药行业创新药的市场很小,当时大多数在FDA获批的新药都没有在中国启动任何临床工作。但近年来中国在药品审批、监管、医保等方面的改革在加快,创造了更多机会:首先,我们抓住了政策带来的好机会,将更多好的产品带到中国,因为我们坚信中国的患者应该享受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其次是资本“抓住”了机会,一方面,像港股启动18A章程、A股启动科创板这样的资本市场利好消息不断;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像康桥资本这样的创投基金愿意投资非上市公司,最后政策的变革给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制造了机会。
NBD:从您多年的医药健康投资工作经验来看,您认为中国医药行业在过去的十年乃至二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何颖: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市场增长得非常快。
同样是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开始随着政策发生转变,一部分头部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做的也是PD-1、生物类似药,或者一些已被证实的靶点,这些其实仍属于me-too和me-better范畴,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到了第二阶段,有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让老百姓尽快用上first-in-class的新药,于是开始转型做license-in,虽然这只是一个业务模式的变革,但是在当时却是大胆且被后来证实成功的一步。
未来的第三阶段,就是如何利用中国自身的资源,特别是临床优势去做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服务全球的患者。我觉得中国药企在这方面的变革走得非常快,我们云顶新耀也发展得很快,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考量如何去做自己原创的研发。
做首创是大方向
NBD:按照您所说的三个阶段,是否意味着当前做license-in的公司未来也会去做自主研发?
何颖:对云顶新耀来说,这肯定是大的方向,我们一定会去做首创。我们知道每个创新药从临床前研究到上市的周期是10年左右,这是一条很长的路,前期的风险很高。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目前的模式是把所选定的创新药在初始7~8年的研发和临床买下,从现在开始做第七或第八年也就是后两三年的临床研究工作,做后期研发的好处是让患者可以尽早得到救治,同时大大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
随着我们现在规模和资金实力的提升,我们承担风险的能力更强,我们会考虑去引进一些更早期的产品,承担更高风险,比如获得产品的部分全球权益,而不单单局限于中国或者亚洲市场。再将眼光放远一点,我们一定会建立自身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的研发能力。
NBD:您刚刚提到license-in模式,市场上对这个商业模式可能会存在一些观点,比如觉得药企没有属于自身的核心IP,本质是创新药VC等,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云顶新耀在引入产品时遵循何种标准?
何颖:我觉得不论是何种模式,究其根本要看是否能创造价值。一个创新药在中国的权利价值,不同公司会有不同判断,因为这个药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协同效应不一样,价值也就不一样,比方说一个药品的权益价值是100元,但你以20元价格引入,这就是一个建立价值的方式。
云顶新耀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们在过去三年看了上千个在研产品,在其中选了8个,目前你在市场上看到其他公司在做的引入,我们几乎都看过,但因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想法和考量,有一些我们愿意做的产品,其他公司可能觉得他出不到我们的价格,也有一些其他公司出高价拿下的产品,我们会觉得不值得。
我们在引入产品的时候主要考虑两个关键点:一是产品与公司的匹配和协同效应,比如说我们的Trodelvy,在三阴性乳腺癌和HR阳性乳腺癌两种适应症上,就能覆盖80%的乳腺癌病人,在中国乳腺癌治疗的临床上,云顶新耀有非常好的资源。如果有一家欧美的公司做乳腺癌的另一款产品,我觉得我们相比其他的公司具备更好的条件来帮助它实现这个产品的成长价值最大化。二是行业资源,我们获得的产品并不是其他公司不要的产品,而几乎都是我们合作伙伴最重要的核心产品,这个就关乎我们管理层和BD(业务发展)团队能力的可靠性,合作伙伴将产品交给我们引入是令其放心的,且他知道我们在中国做的临床,取得的数据,对它的全球临床进展来说也是有益的。
NBD:目前来看,公司发行当日股价表现引人注目,但上市后股价回调幅度较大,您是否满意公司目前的估值?
何颖:我觉得还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波动,我们关注了很多通过港股18A章程上市的公司上市后的股价表现,都是有波动的。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看公司有没有吸引到真正了解其业务的投资者。你可以看到最近高盛、美银证券、花旗金融等券商公布了对公司的评级,结论均为“买入”或“跑赢大盘”。
我想强调的是,公司上市后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在公司发展策略明确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的是强化执行力,让企业发展战略在执行中落地到位,为医生、患者尽早研发、上市临床上急需的新药,拯救患者的生命,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生命质量。当我们实现了这些目标,我相信公司的市值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股东们也会得到合理的回报。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